当前位置: 免费硬盘 >> 免费硬盘优势 >> 既稳且准闪迪大师极锐硬盘桌面型完
不久前西部数据公司发布了新的品牌闪迪大师(SanDiskProfessional),将大容量的企业级存储方案引入了中国影音及新兴产业市场。这样的策略,正迎合了如今中国巨大的互联网创作的需求,特别是视频内容创作所产生的海量数据。
在闪迪大师产品线中,提供了从闪迪大师极客系列(G-DRIVE)、闪迪大师极锐系列(G-RAID),到更高端的闪迪大师极锐SHUTTLE系列(G-RAIDSHUTTLE)三大系列存储产品,以及高性能读卡器、插槽扩展坞等周边配件的丰富产品线,提供了从被保存、传输、转移、共享和归档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其中,闪迪大师极锐系列正是定位广泛的中端用户需求,且兼顾高性能大容量的消费端产品,也正是我们今天评测的主角。
谈及闪迪大师,就不得不提及西部数据旗下的另一品牌——G-Technology,闪迪大师品牌的创立正是融合了G-Technology的专业级技术与性能和深受业界信赖的闪迪品牌品质,特别是G-Technology,一直以来便是过去数十年来好莱坞专业人士最喜爱的品牌。
据我所知,在进入国内之前,不少影视创作者便通过国外渠道购买G-Technology的产品。如今闪迪大师的正式落地,也为中国包含内容创作者、影音发烧友、甚至生命健康、新兴科创等行业用户提供了获得专业背景大容量存储产品的便捷渠道。
安全不仅蕴于内,也强于外
表达专业的方式很多,对于存储产品而言,数据安全是第一位的。但在产品设计上,闪迪大师极锐硬盘是我见过将设计安全性放在如此重要地位的惟一一款。整个硬盘三维尺寸为mm×mm×91mm,重量约为g,在确保置入两块3.5英寸规格的硬盘之外,其重要很大部分来自于全金属外壳的重量。
闪迪大师极锐硬盘采用了加厚阳极氧化铝外壳的设计,其左右侧和顶面底面均采用CNC一体加工而成,从而构成了全面的防护力,其四面铝壳甚至厚达3mm以上。如此厚重金属机身的设计,一方面能够为其中硬盘提供极佳的防冲击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供出色的热交换能力。在我看来,闪迪大师极锐硬盘的设计不论在防护力还是散热上都有“用力过度”之嫌,不过恰是留出巨大余量的企业级设计,才能给最苛刻的消费者以安心。
除了铝质机身的散热能力外,闪迪大师极锐硬盘本身也采用了后置风扇设计,前面板也采用了镂空设计,从而形成了有效的风道,为其中硬盘提供了良好的散热体系。通过热成像仪测试,在室温26℃时,我们运行高负载的HDTunePro全盘写入测试,测得其顶面的金属表面温度仅为29.2℃,而背后除了风扇口最高的34.8℃之外,其他外壳温度也均未超出30℃,触手之间的清凉,保证了闪迪大师极锐硬盘中的硬盘始终拥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除了高效的散热效率外,闪迪大师极锐硬盘搭配了一款90.06W的电源适配器,高负载运行后触手也仅有温热的感觉,不像一些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电源长时间充电后明显烫手,这也说明厂商在供电设计上依旧保留了相当大的余量。
贯穿设计细节的易用性
有一些专业背景的朋友往往用过很多看似强大、实则呆笨的企业级,向我聊起时常吐槽其拆用维护困难,不注重用户使用场景,而且细节上还满满都是槽点……
有别于以往我用过的其他呆笨的企业级产品,易用性同样是闪迪大师极锐硬盘非常重视的指标,所以使用过程中展示出极为便利的可维护性和扩展能力:使用者仅需轻轻按压正面面板,便可打开卡扣;按下两个灰色按键,便可依次弹出两个硬盘;取出硬盘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藏于其后的主控板和可拆卸双插槽,板载硬件RAID卡,整个拆卸过程不到十秒钟便可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闪迪大师极锐硬盘内部设计有非常工整的轨道,拔插硬盘的过程非常顺滑,推入硬盘一步到位便完成安装。装载硬盘时,我并未留意硬盘顺序,事实上,即使装错位置,也不会对硬盘设置和数据造成影响(为验证这一容错设计,我分别在RAID0和RAID1模式下调换硬盘位置,均不会影响RAID功能和其中数据)不仅如此,经由CNC工艺打造的模具非常工整,卡扣、线缆均非常耐用,而且为保护机械硬盘,机箱外壳底部还增加了四个白色的半圆形橡胶垫脚,使之在桌面更加稳定,并具备一定的缓冲能力。
闪迪大师极锐硬盘的机身前端,除了右上角的雷电接口标志之外,还设计了一个亚克力半透明的“G”。另外它还拥有背光设计,用以标明硬盘状态:打开电源时,G字灯光闪烁,表明闪迪大师极锐硬盘正在预读硬盘;灯光长亮,表明硬盘进行可使用状态;如果出现错误,则以红色灯光提示。
扩展性能上,闪迪大师极锐硬盘在电源接口之外提供了一个Type-C规格的USB3.1Gen2接口和和两个Thunderbolt3接口。拥有双工传输最高速率40Gbps的Thunderbolt3,其带宽不仅可以轻松满足硬盘的最高读写速度,而且还留有相当大的冗余量,这有利于将硬盘性能发挥到极致;针对一些不支持Thunderbolt3接口的老设备,则可以USB3.1Gen2接口与之相连,虽然其10Gbps的最大理论带宽同样超过了硬盘的最高读写速度,但因为测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实测中跑不满MB/s的官方参数。
USB3.1Gen2接口与Thunderbolt3接口的实测数据比较
通过CrystralDiskMark测试可以看出:Thunderbolt3接口下的顺序读写成绩达到.18MB/s和.10MB/s,甚至超过了官方标称的最高速度,但USB3.1Gen2接口的顺序读写成绩仅为.81MB/s和.44MB/s,虽然差别不足4%,但相信发烧友也会首先Thunderbolt3作为主接口。
专业的代名词——Ultrastar硬盘
闪迪大师极锐硬盘内部,由两块转Ultrastar硬盘提供了稳定的存储空间。在西部数据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