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胶粘剂 >> 胶粘剂发展 >> 挥发性有机物取代二氧化硫成为空气质量考核
盛夏时节
VOCs攻坚战如火如荼
VOCs为何成为众矢之的人人喊打?
一起揭晓答案
VOCs是一类污染物的集合概念,按照我国《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定义为: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根据有关规定确定的有机化合物。家居装修、汽车加油时,那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气味就是因为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作祟”,它是一类污染物的集合概念,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家大业大,种类繁多
“家大业大”的挥发性有机物包括很多种类,按化学结构,VOCs可分为8类: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烃类、卤代烃类、酯类、醛类、酮类和其他化合物。从环保意义上讲,主要指化学性质活泼的那一类挥发性有机物。常见的VOCs有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三氯乙烷、二异氰酸酯(TDI)、二异氰甲苯酯等。
VOCs除了具有挥发性,它最典型的特性还有氧化性强,在空气中可发生多种化学反应。
所以,VOCs治理可不容易。
VOCs是生成PM2.5和O3的幕后黑手
VOCs是PM2.5和O3的共同前体物,是协同治理PM2.5和O3的重要抓手,一直以来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个重点领域。PM2.5的化学组分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黑炭、有机化合物等,其中有机化合物通常占比较高。这些有机化合物一部分排放后直接形成颗粒或气溶胶,还有一部分是VOCs的大气化学转化产物,即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此外,进入大气中的VOCs可加速臭氧的生成并增加大气氧化性,有助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转化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气溶胶,从而促进PM2.5的形成。O3是完全的二次污染物,由VOCs和氮氧化物等物质在紫外光照、高温等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O3浓度的高低与VOCs和氮氧化物二者浓度的比值有较大关系,属于非线性比例关系。O3浓度的高低还与温度有关,O3浓度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一般5月-9月浓度较高。
变化多端,生活中无处不在
VOCs简直可以“72变”,那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们?它们有什么特殊的气味吗?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它们吗?
大多数VOCs的气味并不明显,但有一些VOCs,如醇类、醛类、酮类、芳香烃类等达到一定浓度,会产生令人喜欢或厌恶的气味。
VOCs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中,可谓无处不在。驾车出行,汽油挥发和燃烧会产生VOCs;喷漆、印刷、家具制造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VOCs;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胶粘剂、涂料等会产生VOCs;买了新房,装修过程会产生VOCs;不小心爱车剐蹭,补漆过程会产生VOCs;一日三餐,烹饪过程会产生VOCs;衣服脏了,干洗过程会产生VOCs;就连臭美一下,涂个指甲油、做个头发护理也会产生VOCs。
国家考核指标由二氧化硫变成VOCs
生态环境部提出,“十四五”期间,空气质量考核指标将做出调整。在污染物排放指标方面,将原来的二氧化硫换成了VOCs。
一方面,从二氧化硫指标来看,酸雨问题基本解决,二氧化硫浓度全国全面达标,二氧化硫已经不再是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我国臭氧浓度近年来总体呈缓慢上升态势,臭氧已成为仅次于PM2.5,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臭氧的主要前体物NOx和VOCs都在千万吨级,排放量居高不下,是形成臭氧污染的主要原因。
PM2.5仍然是当前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