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胶粘剂 >> 胶粘剂前景 >> 化工行业研究及2022年中期策略逆全球化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泰证券,谢楠)
H1:价格高位,价差分化
化工行业:价格突破十年高点,煤油成本共同推动
化工品价格突破十年高点。年上半年,化工品价格指数突破十年高点。我们跟踪的种化工品种,价格超过10年高点的有65种,占比达26%。而突破5年高点的品种有80种,占比达32%。
煤油价格高企,成本是价格高点主因。年下半年以来,作为化工主要原材料的原油和煤炭价格纷纷迎来大幅上涨。自年6月30日以来,原油和煤炭价格分别上涨47%和22%。其中春节后,原油更是在俄乌冲突的强烈刺激下,一举突破美元/桶大关。虽然,煤炭和原油价格上涨的因素各有差异,但背后体现的是全球范围内的上游资本开支不足。
化工行业:海外需求呈现韧性,国内需求疫情扰动
海外需求呈现韧性,支撑化工品需求。年上半年,美国经济虽自高点回落,但仍体现一定韧性,PMI指数仍位于55%以上。作为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美国经济韧性为化工品及其下游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内需求疫情扰动,后续有望触底回升。年上半年,国内经济主要受到疫情扰动,特别是3月中旬到5月。在此影响下,国内PMI明显回落。目前,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国内需求有望在“稳经济”政策下触底回升。
化工行业:价格高位,价差分化
价格高位,价差分化。年以来,化工品价格和价差走势几经波折。从经济底部的均匀分布,再到疫情后的不断恢复,以及双控下的极端情况。目前,化工品呈现价格处于高位,但是价差有所分化的局面。
化工行业:板块上涨,景气板块居前
化工板块保持上涨,位居市场前列。年上半年,美国经济虽自高点回落,但仍体现一定韧性,PMI指数仍位于55%以上。作为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美国经济韧性为化工品及其下游提供了有力支撑。H1,沪深指数-3.8%,石油石化板块+6.2%,全行业排名第4,基础化工板块-1.4%,排名第12。
化工原料等板块涨幅居前,细分景气受到青睐。年上半年,国内经济主要受到疫情扰动,特别是3月中旬到5月。在此影响下,国内PMI明显回落。目前,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国内需求有望在“稳经济”政策下触底回升。H1,基础化工板块涨幅前2位的是纯碱和磷肥,分别+32%和29%;石化板块前2位是油品贸易和油气开采,分别+35%和+22%。
2资源品景气延续,原油+化肥仍被低估
原油:长期资本开支不足,油价有望持续高位震荡
油价持续高位震荡,全球进入高油价时代。国际油价自年4月低点以来持续复苏,进入年之后,俄乌冲突引发全球原油供给恐慌,国际油价持续暴涨,3月8日一度超过美元/桶,创下年以来最高油价记录,并持续在高位震荡。进入6月份之后,Brent原油现货价持续高于美元/桶。
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原油上游资本开支处于历史低位。而伴随全球碳中和进程不断推进,更多国家和国际石油公司在石油开采领域采用更加保守的策略,资本开支难以大幅增加,长期来看,全球原油供给弹性缺乏,现有几大生产方或将把控原油价格。
周期复盘:当下仍处于向上通道中
油粮肥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受通货膨胀、需求提升等因素影响,粮食、原油、化肥价格重心不断变化,但仍然能观察到周期性变动的规律。从平衡市到牛市、牛市见顶到熊市、最后再重回平衡,一轮完整的周期大概5年,类比-年次贷危机后的复苏周期,当下仍处于向上通道中。
钾肥:贸易体系隔离核心受益品种
全球钾资源分配不均,供应格局高度集中。据USGS统计,全球探明钾盐(折KO)资源量大约亿吨,探明储量(折KO)超3亿吨。加拿大、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为全球储量最高的3个国家,其占比分别达到31.3%、21.3%、11.4%,合计约占全球钾盐资源总储量64%,我国产能为第四为10%,但由于自身需求量较大,按照现有的开采的进度来看现有资源大概只能保证我国30年左右的使用水平,因此钾盐矿也被我国列为九种紧缺矿种之一。
磷肥:看好出口套利延续至三季度
磷肥出口中心逐步转向中国、北非和中东。年前后,世界磷肥出口的地区或国家主要有北非、中东、北美(美国、黑西哥)、中国、南非以及俄罗斯等。年以后,南非、北美的出口量显著减少,美国和南非的磷肥并逐渐转为进口为主,俄罗斯的磷肥出口量也有所降低。至年,世界磷肥的出口中心转为中国、北非和中东地区,出口量分别占到世界的20.02%、34.68%和14.15%。
氮肥:全球成本曲线已重塑
国际产能投放高峰期已过,我国出口整体趋稳。我国尿素出口量自年到达峰值,随着国际新增产能的投放,国际市场供应更加宽松,竞争加剧,国内企业因成本劣势而逐步减少出口量。年尿素出口量仅为.2万吨。但从19年至今,出口量有所回升,主要出口目的地仍是印度。(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加工:成本曲线重塑,看好出口套利
化工品高度依赖全球分工协同
化工品高度依赖全球分工协同。化工品的国际分工遵循经济学的比较成本理论。资源优势禀赋的国家负责出口原料,比如拥有丰富矿产的澳大利亚、拥有石油的中东国家、拥有天然气的俄罗斯;成本优势型国家往往拥有更低廉的劳动力与土地,负责规模化的生产环节,比如中国、东南亚等国;技术优势型国家通过掌握核心技术,负责壁垒较高的环节,比如欧洲和美国。
欧盟为第二大化工生产基地。根据CEFIC,欧盟27国年化工品销售规模为亿欧元,占比14.4%,为仅次中国的第二大生产基地,全球大型化工企业如巴斯夫、拜耳、阿托菲纳、BP、壳牌、阿克苏诺贝尔等均集中在欧洲,产能占比较大的化工品一方面为维生素、蛋氨酸、MDI、TDI、环氧丙烷等壁垒较高的化工品,另一方面为C2、C3产业链的基础化工原料。
全球化工品贸易,当下或迎来再分工
根据彭博,中国资本开支在中美欧经济体中份额逐年提升。年占比高达37.9%,领先于欧盟与美国。
根据德勤调研,欧洲规模性投资放缓,ESG并购为主要方向。比如:铂金资本收购索理斯,布局节水节能、环保材料的解决方案;西湖化学收购瀚森全球环氧树脂业务,以开发风力涡轮机叶片和轻型汽车结构部件的专用树脂材料;阿科玛收购亚什兰高性能胶粘剂业务,以满足市场对更多可持续产品的胶粘需求;嘉吉公司收购禾大公司性能技术和工业化学品业务,为可和提供自然、碳中和的解决方案。
年内出口增速下滑,五月出口反弹超预期。在去年高基数背景下,伴随着海外的复工加速,我国今年整体出口增速出现下滑。根据最新海关总署数据,5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16.9%,大幅超出市场预期。主要系5月出口包含了上海疫情扰动下,大量4月的积压产品。
结构性出现分歧,原料端出口强于成品端。俄乌冲突和能源高位下导致贱金属制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产品出口仍有支撑,而东南亚复工复产和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导致的中间品、设备出口数据拉动有限。我们认为,下半年一方面美联储加息背景下,海外需求进一步释放乏力,且伴随海外疫情恢复后的供应链复苏,国内成品端出口增速或进一步下滑,而能源高位下我国具备成本优势的原料端品种或仍有支撑。